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8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18

Day 18 第十八章:你的角色不只是職稱:擴展影響力的關鍵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十八章:你的角色不只是職稱:擴展影響力的關鍵

副標題:《BART - 角色 (Role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二十二章,當團隊的協作框架(邊界和權威)搭建起來後,艾佛勒將目光投向了構成這個框架的最基本單元——。他發現,儘管流程順暢了,但許多成員對自身工作的理解,依然停留在狹隘的「功能執行者」層面:工程師只關心寫碼,QA只關心找錯,PM只關心傳話。

為了打破這種「角色固化」,艾佛勒沒有進行理論說教,而是設計了一系列巧妙的「角色互換」練習。他讓後端工程師大衛,坐到代表「客戶」的空椅子上;他讓開發工程師馬克,去體驗一天QA的工作。這些看似「遊戲」的活動,卻深刻地觸動了團隊成員,幫助他們擴展了對自身角色的認知,並開始自發地承擔起更大的責任。這正是對BART模型中「R - 角色」維度的深度干預。

理論溯源:從舞台劇到組織生活

「角色」的概念,天然地與戲劇聯繫在一起。社會學家厄文·高夫曼 (Erving Goffman) 在其著作《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》中,就提出了著名的「戲劇理論 (Dramaturgy)」,認為社會互動就像一場舞台劇,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場景中,扮演著不同的角色,並試圖管理自己在「觀眾」(他人)心目中的印象。

在組織發展領域,對「角色」的探討,則更側重於其功能性和心理性。

  • 功能性角色 (Functional Role): 這指的是由組織賦予的、寫在職位說明書上的正式職責和任務。比如,「軟體工程師」的功能性角色,是設計、編寫和測試代碼。

  • 心理性角色 (Psychological Role): 這指的是個體在團隊互動中,不自覺地承擔或被他人賦予的非正式角色。這與我們之前討論的「榮格原型」高度相關。比如,某個人可能總是扮演著「和事佬」(照顧者原型)的角色,或者「挑戰者」(小丑原型)的角色。

BART模型中的「R - 角色」,則綜合了這兩個層面。它不僅關心「你的職責是什麼?」(功能性),更關心「在這個系統中,你如何定位自己?你如何運用你的才能和影響力,來為整個系統的『主要任務』服務?」(心理性與系統性)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一個健康的組織系統,需要其成員對自己的角色,有一個清晰、靈活且與主要任務對齊的認知。當角色出現問題時,通常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:

  • 角色模糊 (Role Ambiguity): 成員不清楚組織對他們的期望到底是什麼,也不知道該如何做才能算是「成功」。這會導致焦慮、低效和缺乏方向感。

  • 角色衝突 (Role Conflict):

    • 個體內衝突: 一個人被賦予了相互矛盾的期望。比如,PM安娜既被期望能滿足業務方「快速上線」的要求,又被期望能滿足工程師「穩定高質量」的要求。

    • 個體間衝突: 兩個或多個角色之間,因職責不清或目標不一而產生矛盾。

  • 角色固化 (Role Fixation): 成員對自己角色的理解過於狹隘和僵化,只願意做「職位說明書上寫的那些事」,拒絕承擔任何額外的、有利於團隊整體目標的責任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穀倉思維」(Silo Mentality)。

擴展角色認知,其核心是推動成員從「我的工作 (My Job)」的思維,轉向「我們的事業 (Our Work)」的思維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二十二章中,沒有去修改任何人的職位說明書,而是通過一系列體驗式學習 (Experiential Learning) 的活動,來促成團隊成員內在的角色認知轉變。這種方法遠比單純的告知或要求更有效。

  1. 「客戶的椅子」——引入系統中最重要的角色: 這個設計巧妙地將那個最重要,卻又常常在內部會議中「缺席」的角色——客戶——實體化了。當工程師大衛被迫從「客戶」的視角發言時,他對自己「工程師」角色的理解,立刻就從「為技術負責」,擴展到了「為用戶體驗負責」。

  2. 「一日QA」——通過換位來打破壁壘: 他沒有召開一場「請大家尊重QA」的會議,而是直接讓開發去「成為」QA。這種親身體驗,勝過千言萬語。馬克在親手執行了繁瑣的測試用例後,才真正從內心深處,理解了QA的痛苦和價值,也因此重新定義了自己作為開發,「內建質量」的責任。這是一種極其深刻的同理心培養。

  3. 重新賦能PM——從「傳話」到「引航」: 他與CTO一起,明確地為PM這個長期處於「角色衝突」中的崗位,進行了重新定位和賦能。他們賦予了安娜「產品CEO」和「首席Why講述者」的新角色,並給予了她相應的權威和支持。這不僅解救了安娜,也為整個開發團隊提供了一個清晰的「指南針」。

  4. 聚焦於「擴展」,而非「否定」: 艾佛勒的所有設計,都不是在否定成員們原有的專業角色,而是在這個基礎上,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角色,如何能與一個更大的系統目標相連。他幫助工程師意識到,自己不僅僅是一個寫碼的,更是一位產品質量的守護者和用戶問題的解決者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你可以在團隊中,創造一些輕量級的機會,來促進角色的擴展和相互理解。

  • 練習一:「角色訪談」: 邀請團隊成員,兩兩一組,互相進行一次15分鐘的「角色訪談」。可以問一些問題,比如:「在你的一天中,最讓你感到有成就感的部分是什麼?最讓你感到挫敗的部分是什麼?」「如果可以,你最希望我(作為另一個角色)在哪方面能更好地支持你?」

  • 練習二:「演示日」(Demo Day) 的角色擴展: 在團隊的產品演示會上,不要總是讓PM一個人來演示。可以嘗試讓負責開發具體功能的工程師,親自來演示他/她的工作成果,並解釋這個功能為用戶解決了什麼問題。這是一個鍛煉工程師「產品思維」和「溝通能力」的絕佳機會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在你的團隊中,是否存在一種普遍的「角色固化」現象?人們是更傾向於說「這不是我的事」,還是更傾向於說「我們怎樣才能一起把這件事搞定」?你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?

上一篇
Day 17 第十七章:誰來做決定?釐清組織的權威地圖
下一篇
Day 19 第十九章:我們為何而戰?定義團隊的「北極星」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21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